经济日报:“人造蛋白”何时走上餐桌
来源:经济日报
国家发改委近日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人造蛋白提到“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经济探索研发‘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日报消息一出,走上不少网友感到好奇:“人造蛋白”食品能吃吗?餐桌好吃吗?何时能吃到?
蛋白质被誉为“生命的基础”,有生命的人造蛋白地方就有蛋白质,是经济人类食物中最重要的营养素。现有的日报人造蛋白食品依据其蛋白质来源,主要分为三类:植物蛋白食品、走上微生物蛋白食品、餐桌动物细胞培养肉。人造蛋白第一类以大豆、经济豌豆、日报小麦等植物蛋白为原料开发,走上制成肉、餐桌蛋、奶等制品。第二类通过酵母菌等微生物发酵合成蛋白,效率是传统养殖业的上千倍。第三类通过干细胞技术,采用牛、鸡等动物的细胞培养,获得细胞培养肉。
“能吃吗”涉及食品安全。
传统肉制品生产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主要有动物养殖过程中的疫病传播、过量使用抗生素等。上述三类人造蛋白食品均不需要养殖完整的活体动物,从生产方式上规避了这些风险。当然,其他风险也需要警惕,比如植物肉常常过度加工,味道不够酱料来凑,盐分高,对心血管健康不利。但总体来说,只要遵照相关食品标准进行生产,“人造肉”安全性是可控的。
“好吃吗”关系营养风味。
目前超市里能买到的“人造肉”主要是“植物肉”。有人问,这不就是传统美食吗?确实,中国人用豆制品做素鸡素鹅历史悠久。但与动物肉相比,植物肉缺乏维生素B12、n-3多不饱和脂肪酸、铁、锌等营养素。现代工业化生产的植物肉制品,会添入合成生物学技术生产的品质提升关键物质,如血红蛋白、谷氨酰胺转氨酶、维生素等,还会通过物理加工方式改变植物蛋白的球状结构,制造出类似真实肉纤维的拉丝蛋白,让植物肉具有动物肉的质感、咀嚼感和香味。而微生物发酵蛋白和动物细胞培养肉在营养方面更有优势,比如酵母蛋白含有全部必需氨基酸,属于全价蛋白,能够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
“何时能吃到”取决于生产成本。
研发“人造蛋白”新型食品,主要出于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利用植物、微生物以及动物细胞培养,以工厂方式大量生产高品质蛋白,能够显著减少土地资源依赖和碳排放,降低传统养殖业带来的环境资源压力。理论上讲,产量高和资源消耗少,意味着生产成本低,人造蛋白食品应该做到质优价廉才能被大众广泛接受。不过,目前国际上三类人造蛋白食品的价格都比传统同类食品贵,其中细胞培养肉最昂贵。这说明,人造蛋白食品的生产技术还有很大的研发改进空间。
我国合成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医药和化学品生产领域,食品领域合成生物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也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去年,中国科研团队就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一步工业化生物合成,且已形成万吨级生产能力,生产出的乙醇梭菌蛋白可以做养殖业的饲料原料。
总之,我们期待中国发展出大规模、低成本、可持续、高质量的蛋白生产方式。不仅要在数量上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也要在质量上提升功能与营养,让人造蛋白食品安全又营养、好吃又便宜,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责任编辑:探索)
- FF:2022年第三季度运营亏损约8100万美元 公司总资产5.41亿美元
- 今年春节期间将办万余场文化活动
- 以匠心立标杆 | 越秀服务荣获“羊城工匠杯”多项佳绩
- 五子联动应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 北京市商务局:指导各电商平台企业按平时3-5倍供应量做好备货
- 红豆股份拟募资多维度布局升级男装业务
- 董明珠联合数十家企业深度布局 格力电器缘何热衷预制菜
- 邬贺铨院士:数实融合是应对国际形势不确定性的战略选择
- 经济学家巴曙松:新市民的融入过程能够反哺和推动金融业发展
- 为何街机厅不直接使用硬币,还得买游戏币这么麻烦
- 工时太长、抑制言论……德国最大工会抨击特斯拉“血汗工厂”!
- 澳大利亚1月消费者信心创九个月最大升幅,仍远低于荣枯线
- 首款面向大众流通的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亮相服贸会
- 保持“双顺差” 我国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谈当前外汇领域热点